近期,电视剧《藏海传》正在热播,剧中超18种非遗技艺引发观众惊叹。网友表示:“《藏海传》这是要把全国各地的非遗都搬上荧屏啊!”“老祖宗的智慧与审美太超前了!”“看央视大剧真的能学到知识!”
从榫卯建筑到药发木偶,从昆曲唱腔到皮影权谋,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,你了解多少?一起盘点剧中的非遗亮点↓
一、皮影戏:宋代人的“大电影”
藏海初入京城枕楼,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,将藏海和观众迅速带入剧情。在《藏海传》中,导演别出心裁地放大了皮影尺寸,营造出古代“巨幕影院”的震撼效果,还巧妙运用光影进行隐喻,让皮影戏成为剧中的一大亮点。
皮影戏可谓古代的“大电影”,也有人将其称为“电影的祖先”,可追溯至西汉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。当现代影视技术遇上千年非遗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形,更捕捉到“双手对舞百万兵”的神韵。
二、药发木偶:宋朝“烟花秀”
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”——辛弃疾笔下的节日盛景在《藏海传》枕楼场景中得以复现。当藏海仰望夜空,火药推动木偶在烟花中翻飞起舞的刹那,弹幕瞬间被“美到窒息”刷屏。
药发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失传,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,长期以来存在于浙江泰顺民间的“放花木偶”即为药发木偶。表演时,在底层引燃花炮,逐层触发机关,烟花绽放如星雨,身着耐火彩衣的木偶借火药推力旋转表演。2006年,木偶戏(泰顺药发木偶戏)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三、秦淮灯彩:8米巨灯的中式美学
走进枕楼的藏海,被一幅高达8米的“发光屏风”震撼——这实则是采用秦淮灯彩技艺制作的巨型花灯。灯面复刻了明代画家仇英的《桃源仙境图》,由六七个匠人耗时月余手工绘制而成,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心独运。
秦淮灯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,融合了纸扎、绘画、书法等多种传统工艺。五彩斑斓的花灯藏露结合、疏密有致,这样的审美意境,正是中式美学的精髓所在。
四、口技与昆曲:声音编织剧情密码
当八公子口含金叶模仿市井百态时,观众仿佛穿越回中学课本中《口技》描绘的场景,“一人、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”。口技人能生动模仿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,如飞禽、猛兽、风雨雷电,堪称古代“声音特效”。这种用口腔模拟万物的技艺,在剧中不仅是表演,更成为传递情报的“声音密码”。
而昆曲的运用更显匠心——曹公公每次唱《浣纱记》,都预示着重要剧情即将到来。这种将“百戏之祖”融入叙事的做法,让婉转唱腔与紧张剧情形成张力,让非遗“活”在了剧情中。
五、榫卯与营造:老祖宗的古建智慧
剧中出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建筑和物件。榫,是凸起之处;卯,是凹陷部分。从飞檐斗拱的平津侯府到严丝合缝的九宫转轮锁,榫卯相互咬合,不用一钉一胶,却坚固无比,让人惊叹连连。
剧中,耗时半年实景搭建的平津侯府被网友称作“中式美学新典范”。工作人员介绍,为凸显权臣平津侯的权势,院落设计纵深极长,青石地面、定制栏杆及屋脊走兽均考证细节,部分灵感源自《唐宫七夕乞巧图》。平津侯府由真砖实瓦还原,古建筑的实感扑面而来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《藏海传》创新将非遗和剧情融合,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剧情的背景板,而是成为叙事的“隐形角色”。当藏海在秦淮灯彩中穿行,在口技声里布局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之美,更是千年来的文化自信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可以惊艳当下的活态基因。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